0%

人工智能的出现消除剥削了吗?

副标题:从剩余价值理论视角看人工智能

摘要: 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自动化、无人化,引发了对于剩余价值论的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比人工智能和传统机器的特征,阐明了人工智能属于机器,结合《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后,剩余价值和剥削依旧存在;剩余价值的量不一定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并阐释了当人工智能能够完全代替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将灭亡,剩余价值规律随之消失。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 剩余价值论 剥削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机器不断进入生产过程。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更是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伦理问题。而且,这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者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活劳动在生产中出现的越来越少,那么剩余价值是否还存在呢?剥削是否还存在呢?本文将论证: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后,剩余价值和剥削依旧存在;剩余价值的量不一定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并阐释了当人工智能能够完全代替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将灭亡,剩余价值规律随之消失。

二、剩余价值论的重述

对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早有论述。所谓活劳动,就是人类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物化劳动是活劳动在物中的凝结,在生产当中,体现为机器设备、厂房等等。根据劳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中新增的价值全部来源于活劳动,由工人创造;而机器设备只能转移价值,即把他们本身的价值以折旧的方式逐渐地转移到商品中去。

劳动价值论具有正确性,科学地解释了价值的来源。而只要认可劳动价值论,就必须认可剩余价值论:由于劳动力商品的弹性,它总是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而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端占有。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缘由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罪恶的来源。资本家组织生产、进而占有剩余价值的过程,被称为剥削。

因此,只要承认价值来源于人类劳动,就必须承认机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只要机器不能创造价值,新价值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有人的参与;只要有工人的活劳动的参与,就必须承认资本家在剥削剩余价值。

并且在涉及到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讨论时,使用公式:

M=mVm=mv= M=m’V\\ m'=\frac{m}{v}=\fra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来判断其变化。

三、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后剥削存在与否的讨论

所谓人工智能,是指一种基于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算法。它具有人类智能的多种特征:学习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传统计算机算法有很大不同。目前现存的人工智能均属于专业型的弱人工智能,它工作在某个极特殊领域、具有简单的处理能力,但在效率上远超人类。将来可能实现强人工智能,它能够完全模拟人的行动,配合硬件设施可以实现任意产业的无人工厂。
人工智能可以参与生产。如自动视觉检测,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和精准度识别出印刷错误的电路板,进而帮助筛选;又如维护预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估算出传统机器何时、何地需要维护,大大减少了误工停工。这些都是具有生产性的活动,在实物商品质和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参与生产过程,表面上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是机器对人力的取代,实质上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技术的进步。那么,这种技术进步有没有使生产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呢?答案是没有。人工智能在量上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但是依然没有脱开机器的本质,终究属于一种较为先进的机器。我们通过比较人工智能与传统机器来说明这一点。

传统机器,如工业生产中的机床,是一种劳动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1. 能够帮助工人生产,是正常的生产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机床的加工,许多金属零件都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机床的参与维持了正常的生产质量与数量要求。
  2. 从属于人,是工人运用机床而非机床运用工人。机床有一整套操作方法,虽然随着型号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其终究需要一位熟练的技师来操纵,才能正常完成生产环节。
  3. 能力是有限的,只能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而不能生产社会全部产品;或者更加局限,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承担一个环节。显然,机器和它生产的产品是对应的,机床不能生产面粉,也不能包办机械设备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

固然由于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相较于传统机器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依旧服从这些本质的、旧有的、机器的特征。对应地:

  1. 是正常生产过程的必须物。没有人工智能的参与,产品的生产环节会断裂。比如在前文提到的自动视觉检测中,人工智能软件作为产品检测的一环必须存在,人工智能的参与维持了正常的生产质量与数量要求。

  2. 同样从属于人,是劳动工具。现代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出现设计之外的情形,仍然需要人的操纵。本质上,人工智能带来的自动化与传统机器带来的自动化是同质的。如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软件,仅仅能够识别正常交通路况,在出现其设计未预料到的视觉干扰时,必须依赖司机介入。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仅限于设计者所预料到的情况,只属于对工人劳动提供的一种方便,正如机床旋转轴的自动旋转,使工人无需手动变换位置就能切削工件。这说明了人工智能于人的从属地位。

  3. 能力有限。当前的专用型人工智能大多只能完成生产的一个环节,具有资产专用性,几乎无法灵活转移到其他生产领域或生产的其他环节。

如前文所论述,现代人工智能没有突破机器的本质特征,只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机器。它的价值依旧只能缓慢转移到商品当中。这符合(二)中的推导,说明即便运用了人工智能,剩余价值依旧存在,剥削依旧存在。

四、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后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

尽管剩余价值依旧存在,这里仍然有一个疑问:从表面上来看,自动化工厂雇佣的工人减少了,总的劳动时间也减少了,购买劳动力所用的可变资本的量也减少了,那么剩余价值的量是否减少了呢?剥削程度是否减轻了呢?答案是没有,甚至可能增大。

首先,人工智能不仅导致岗位减少,也导致岗位增加。随着人工智能这种新机器的运用,大量的简单劳动岗位被替代,造成了低端劳动力数量的迅速减少。但是,根据人工智能从属于人的特性,它必然需求一批人才专门从事它的控制与维护工作。这反过来造成了新职业的产生和就业岗位的增多。从总量上来看,工人数量的确是减少的,但劳动力群体内部已经经历了替换。因此,不能单从工人数量和工作时间的比较上得出剩余价值量已经减少的结论。

其次,人工智能不会导致剥削率也就是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必要价值的比率,也是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剥削程度越高。技术进步不会自觉地引起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剩余价值率主要取决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劳动安排。实际上,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存在,资本家往往不会因新技术的采用、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降低剥削程度,反而要利用更严重的剥削,在其他企业技术水平追赶上来之前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也就是说,采用人工智能之后,剩余价值率至少不会降低,甚至可能提高。这就意味着剥削程度的不变甚至提高,以及剩余价值总量的可能上升。

再次,劳动的总时长减少,但同时伴随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变。传统机器的操纵简单而现代自动化机器的操作复杂。人工智能软硬件的操作和维护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专门学习,属于复杂劳动。这一点我们通过观察企业的招聘启事就能发现,他们不仅只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还告知将进行员工培训。复杂劳动是多倍的、自乘的简单劳动,同样的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量更多。因此,从整个企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总量未必减少,甚至可能增多。

最后,资本家不仅剥削一线工人的剩余价值,还剥削科研人员的剩余价值。尽管科研人员并不直接生产实物产品,但其为人工智能进行的研发工作同样具有生产性。公司的研发部门所雇佣的科研人员,得到的工资同样少于他们创造的价值量,剩余价值依旧被资本家占有。也就是说,自动化的出现伴随着新的生产部门——科研部门的出现,也伴随着剩余价值新的来源——科研人员的出现。并且科研属于复杂劳动,这大量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五、展望未来:生产完全自动化与资本主义的灭亡

前文已经论述过在当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没有违反剩余价值论。那么,在人工智能获得极大发展的未来,生产的完全自动化又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机器排挤工人”现象,缘于机器力对肌肉力的一种替代。正因为机器力在生产中起到和肌肉力相同性质且效率更高的作用,机器才得以取代人。从现代视角看来,传统机器取代人的肉体,而人工智能取代人的智慧,两者结合就是对人的完全替代,因此也引发了对于未来世界人类缺位的担忧。在假想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智慧达到人类水平,全部社会生产交由人工智能自行进行,生产过程不再需要人类劳动的参与。活劳动既然已经消失,剩余价值论的意义何在?这是否构成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反驳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有三个要素:商品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市场和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如果整个社会生产都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那么生产无需人类工人,雇佣劳动消失了。劳动者不能靠出卖劳动来获取工资。同时,如果劳动者没有工资,那么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市场也随之消失,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价格失去意义。失去了市场,商品不能实现价值。既然商品不能实现,资本家占有再多产品,也仅能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停止循环,社会总资本停止了运动,增值随之停止。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质上已经消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破裂。

接下来探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亡。既然劳动者不能靠出卖劳动来获取工资进而购买生活资料,他要么饿死,要么得到免费的生活资料。如果资本家愿意将多余的产品无偿分给一无所有的劳动者,那意味着私有制事实上已经消失,转化为公有制;如果他不愿意,那么劳动者最终消失,世界上只剩下过剩的产品和少数人类资本家,私有制失去意义。这说明全自动化生产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已经完全推翻了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综上所述,生产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未来世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消失,资本主义已经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当然也随之消失。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规律。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突破了人力的限制,可以产生极大丰富的物质资料;同时,私有制已经消亡并自然地带来公有制;商品经济转变为产品经济。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自动化生产带来的强大生产力。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为共产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准备。

六、结论

综上所述,现有的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成立,剥削依旧存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并无变化;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会引起剥削的停止和剩余价值的减少,甚至可能反而加重剥削;在生产实现完全自动化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走向灭亡,同时也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宇轩,杨小勇.《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就业创造效应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2):60-65.
[2]薛峰,何云峰.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诠释的三个维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9(09):61-69.
[3]潘恩荣,阮凡,郭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问题重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介入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19(05):93-99+158.
[4]欧阳英.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人工智能的意义[J].世界哲学,2019(02):5-12+160.
[5]庄忠正.人工智能的人学反思——马克思机器观的一种考察[J].东南学术,2019(02):83-88.
[6]陈凡,程海东.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17-22.
[7]秦兴方.《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8(08):11-14.
[8]赵光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J].求实,2003(S1):140-142.
[9]张福儒.使用机器人资本家是否还剥削工人?——论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源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