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宏经笔记-古典宏观模型与货币

古典观点如何看待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货币的涵义

货币的定义: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
货币的职能
是交换媒介——人们用货币完成交易结算
是计价单位——人们用货币量标价产品
是价值贮藏手段——保有货币就是保有财富

货币的统计口径

按照流动性从高到低,货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M0M_0CuCu 现金或通货
M1=M0+DM_1=M_0+D 再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Ds+DtM_2=M_1+D_s+D_t 再加上储蓄存款和个人定期存款
M3=M2+DnM_3=M_2+D_n 再加上其他流动性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统计口径越大,流动性越差。

现代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

  • 货币发行的银行: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
  • 银行的银行:银行系统的最终贷款者,商业银行将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同时也向中央银行贷款
  • 政府的银行:负责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政府的职能

商业银行

  • 一国银行体系的主体
  • 基本业务是存款和放款:商业银行的经典运营模式是吸收个人存款,再放贷给企业赚取利差
  • 以盈利为目标:本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
  • 利差是其盈利的主要手段: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创造机制

除了中央银行印发的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能力还可以派生出存款,创造更多的货币量。

首先考察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假设甲将100元存入银行,存入之后就不会再提现,而是一直利用银行转账进行结算。这时,银行就会用这100元放贷,贷款给乙。乙的账面上多出了100元。乙贷款不是为了存款的,他会通过转账结算,把这100元转账到其他人的账户里。其他人账户新增的存款又会被银行用于放贷。这样,进行N次结算操作,这一笔钱就会被扩大N倍。在提现率为零,全部人都不保有现金而完全使用银行结算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会变成中央银行发行量的N倍。这样的存款派生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保证的,商业银行用自身信用为账面资产的价值背书。

但是这样的运行模式有极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手中并没有能够用于处理提现的现金,一旦有人取款银行就将崩溃。所以实际中,中央银行会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一笔新增存款必须有一定比例留存,不能用于放贷。这部分留存的钱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中央银行中。而商业银行自身出于降低风险的目的,会在法定准备金的基础上再保有一部分准备金,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制度减弱了商业银行的派生能力。下面的表格说明,随着资金的不断流转,最后全部真正的存款会变成全部的准备金,银行账面的存款数额变为1\frac {1}{准备金率}×真实存款。

下面,假设唯一存款人为甲,他存入100元;存款准备金率为20%;银行逐级放贷。

存款人 银行存款 银行贷款 存款准备金
(1) (2)=(3)+(4) (3)=(2)x0.8 (4)=(2)x0.2
100 80 20
80 64 16
64 51.2 12.8
合计 500 400 100

无穷级数的和

货币供给模型

这里只研究M1M_1
名义货币供给MM=现金CC+银行活期存款DD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BB=现金CC+商业银行准备金RR
基础货币是(通过派生)形成MM的基础。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准备金率,因此对基础货币有相当的控制力。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由银行的经营政策和监管银行的法律决定。

rr=RDrr=\frac {R}{D}

=+存款准备金率=\frac {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银行活期存款}

rrrr越大,派生能力越差,派生存款越少

通货存款率: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对其活期存款的比率。

cr=CDcr=\frac {C}{D}

=通货存款率=\frac {现金}{银行活期存款}

crcr越大,进入银行系统的现金越少,派生存款越少

货币乘数mm:货币供给量MM对基础货币量BB的倍数,说明了实际派生能力的大小。
推导:

M=C+DM=C+D

B=C+RB=C+R

m=MB=cr+1cr+rrm=\frac {M}{B}=\frac {cr+1}{cr+rr}

M=m×BM=m×B

三个外生变量BBrrrrcrcr的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变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直接参与政府债券的购买。从金融机构买入债券,(购买时用等价货币支付)就意味着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反之亦然。
  • 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商业银行借款减少,从而减少了基础货币投放量。贴现率的作用具有被动性。如果商业银行始终不从中央银行借款,调整贴现率就是无效的。
  • 法定准备金率。通过直接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影响rrrr,进而反向影响货币供给。实际上商业银行大多保留超额准备金,因此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是有限的。

货币数量方程

费雪方程式

MV=PTMV=PT

MM:货币供给量
VV:货币流通速度(每一元钱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
PP:物价水平
TT:一定时期内交易的商品服务总量

费雪方程式是个恒等式。它描述一段时期内的恒等关系,费雪方程式中的货币都是分享的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

例如本年度交易100个面包,每个面包售价5元。货币量一共50元,那么根据费雪方程式可以算出平均每一元钱货币要转手10次。

收入的费雪方程

MV=PYMV=PY

由于TT难以核算,因此用总产出YY代替TT。实际核算中两者相差不大。
YY也是实际收入。VV可以表示每一元钱进入居民收入的次数,PYPY为价格水平乘以实际收入即名义收入。

剑桥方程式(货币需求函数)

实际货币余额MP\frac {M}{P},货币供给量比价格,是一定货币量所能买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是“单位贵金属”,以货币形式直接对应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需求函数

(M/P)d=kY(M/P)^d=kY

(M/P)d(M/P)^d是人们对实际货币的需求。kk是货币需求参数,是每得到一单位收入,想要持有的货币量(人们可以选择以实物或者货币形式持有财富)。kYkY就能表示人们所需求的全部实际货币量。

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是栖息的货币,意指经济主体按照自身意愿留在身边的货币。

V与k的关系

假设对货币的需求量等于货币的实际量(货币的供给),则:

(M/P)d=M/P(M/P)^d=M/P

M/P=kYM/P=kY

M1k=PYM\frac {1}{k}=PY

得:V=1kV=\frac {1}{k}

货币需求参数kk与货币流通速度VV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求的越多,保留在手里的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就越慢。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VV是由人们的支付习惯、交通通讯方便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当然,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变化。例如移动支付导致支付方便而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提高。

结论:古典二分法

MV=PYMV=PY

古典观点中经济的总产出不变。若货币流通速度既定不变,货币数量MM与价格水平PP成正比例关系。即:央行控制的货币供给量MM的变化只会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化,而不会影响实际GDP。

古典学派认为货币的供给只能影响名义量而不影响实际量,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名义价格水平和其他名义量,而研究实际量不需要考虑货币供给。这种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成为古典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