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宏经笔记-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介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在短期内权衡。

失业

什么是失业

让我们先给出一些符号:

L=U+EL=U+E

E:就业总人数 U:失业人口 L:劳动力总人口
用这些符号表示出来的失业率为UL\frac{U}{L}

失业的界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

条件

  • 有劳动能力
  • 愿意就业
  • 没有工作

失业的度量

  • 劳动力参与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frac{劳动力}{成年人口}
  •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失业率=\frac{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 离职率s:每个月失去工作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 入职率f:每个月新就业人数占失业人数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

含义

劳动力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此时的失业称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不可回避的。
自然失业是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稳定状态的条件是:sE=fUsE=fU,离职人数等于就业人数。
s:离职率 f:入职率
E:就业总人数 U:失业人口 L:劳动力总人口

fU=sEfU=s(LU)fUL=s(1UL)UL=ss+fUL=11+fsfU=sE\\ fU=s(L-U)\\ f\frac{U}{L}=s(1-\frac{U}{L})\\ \frac{U}{L}=\frac{s}{s+f}\\ \frac{U}{L}=\frac{1}{1+\frac{f}{s}}\\

进一步推导得知,如果要想降低自然失业率UL\frac{U}{L},要么降低ss,要么提高ff

原因

自然失业来源于信息不完全和市场的不完善。

摩擦性失业

原因: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变换工作引起的失业。包括:

  • 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寻找更理想工作引起的失业。
  • 新进入劳动力队伍,暂时没有找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力需求在不同行业或地区之间的部门转移,如某城市油价上升导致汽车需求量减少,汽车厂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减少,解雇工人。(产业转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劳动力供给跟不上转换就会引起失业,例如自动化带来的失业)

因此,即便在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和工资有弹性的情况下,依旧存在摩擦失业。

公共政策与摩擦性失业:

许多公共政策追求通过减少摩擦性失业来降低自然失业率:

  • 政府就业机构公布工作信息。
  • 公共筹资的再培训计划。

失业保障无意中增加了失业率。失业补助金降低了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可能会使失业者放弃没有吸引力的工作(因为不紧迫);降低了找工作的必要性,从而降低了就业率f,提高了失业率s。

失业保障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并不一定意味着这项政策是一个坏主意。这个项目的好处是减少了工人对自己收人的不确定性。而且,使工人拒绝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也可能使工人和工作之间更加匹配。

结构性失业

工资刚性: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力市场中供求相等的水平。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即不能下调。
引起工资刚性的原因:最低工资法(法律规定了工资的最低限度)、工会的议价(工资不由供求关系决定, 而是由工会领导人和企业管理层的谈判决定的)

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与工作配给引起的失业,即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量超过需求量而导致。(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从而供需无法平衡,劳动力供给始终大于需求造成一部分人失业)

结构性失业

支持高工资的理论:效率工资

  • 高工资使得工人饮食状况改善,更为健康、身体素质更好,因此工作效率增高
  • 高工资使得工人离职的机会成本增大,降低了工人的流动性,也减少了培训新工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 高工资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工人,避免能力强的工人跳槽去待遇更好的企业
  • 提高工人积极性;高工资提高了被解雇的成本,工人从而不敢“磨洋工”

这四种效率工资理论的共同点是都认为高工资带来更有效的运行,因此企业可能会发现:保持高于均衡水准的工资是有利可图的。

周期性失业

又称凯恩斯失业,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经济衰退,产能萎缩,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引起了自然失业以外的失业。

劳动力市场的经验

  • 失业的持续时间
    •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往往是摩擦性失业。
    • 大多数失业时间来自于少数长期失业者,属于结构性失业
  • 不同人口群体的差别
    • 年轻人、少数族裔的高失业率(美国,2014)
  • 进入与退出劳动力的转换:除了劳动人口内部就业和失业的相互转变,还有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之间转换。个体进入和离开劳动力使失业统计量更难解释。
    • 一些自称失业的人可能并不认真地找工作,也许应该最好不把这些人算在劳动力之内。他们的“失业”可能并不代表一个社会问题。并不认真找工作的人,应放在劳动力人群之外。
    • 一些人可能想工作,但在搜寻不成功后放弃了找工作。这些丧失信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被算在劳动力之外,并不反映在失业统计量上。丧失信心的工人应算在劳动力人群之内
  • 失业率的国别差异
    • 欧洲失业率高于美国的原因
      • 长期、慷慨的失业补贴(这些靠救济金生活的人已经实际上退出了劳动力,但仍被统计。)
      • 技术推动的、对于不熟练工需求的相对下降(在美国,表现为不熟练工工资的下降;但在欧洲,福利制度向不熟练工人提供了一个替代低工资工作的选择。)
    • 工作模式的差别
      • 税收系统导致工作不努力与地下经济
      • 工会的作用
      • 地域不同偏好不同的可能性

通货膨胀

界定: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大规模上升的现象

衡量
通货膨胀率:

=πt+1=Pt+1PtPtπt+1=ΔPt+1Pt当期的通货膨胀率=\frac{当期价格水平-上期价格水平}{当期价格水平}\\ \pi_{t+1}=\frac{P_{t+1}-P_{t}}{P_t}\\ \pi_{t+1}=\frac{\Delta{P_{t+1}}}{P_t}\\

物价指数:

  • 消费物价指数CPI(城市家庭和个人各时期消费价格平均变化程度)
  • 批发物价指数WPI(各时期批发市场商品价格平均变化程度)
  • GDP折算指数IPD(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

分类

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严重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抑制性通货膨胀等。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单从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出发(依据费雪方程):

MV=PY    π=my+vMV=PY\implies\pi=m-y+v

M-货币供给 V-货币流通速度 P-价格水平 Y-实际收入
π\pi-通货膨胀率 m-货币增长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由央行控制)
v-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y-产量增长率

两个变量乘积的百分比变动近似等于每一个变量的百分比变动之和,将费雪方程中的相乘关系转变为右边的比率相加减关系。

结论: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货币供给的增加若超过经济增长的要求,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ym>yπ>0\pi>0);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央行只要控制货币供给就能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铸造税:从发行货币得到的收益

政府融资的方法:

  • 税收
  • 发行政府债券
  • 发行货币

货币铸造税:政府利用印刷货币的垄断权,通过印发货币取得的收益。(政府印制一张纸币的成本小于纸币的法定面值,其中的差值就是货币铸造税)
通货膨胀税:政府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的纸币贬值就像是对社会持有的货币征税一样。政府从中也能取得收益。

增发货币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当产量增加时,自然而然需要对应地增发货币,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增发的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才会引起通货膨胀。

政府融资方法的比较:

  • 税收。在经济衰弱时提税是不容易实现的,且增税的程序复杂。
  • 发行政府债券。发行债券意味着政府财政紧缺,民众因此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怀疑,不愿意购买债券,故不一定能顺利融资。
  • 发行货币。无论何时都有效但伤害巨大。

通货膨胀与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银行支付的利率(票面面值度量的)
实际利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对购买力产生实质影响。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r=iπr=i-\pi

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费雪效应方程:i=r+πi=r+\pi

区别于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

事前的实际利率与事后的实际利率

费雪效应方程剔除了时间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投资有时差,需要区别事前事后的实际利率

事前实际利率:债权人和债务人预期的实际利率iEπi-E\pi
事后实际利率:事实上实现的实际利率iπi-\pi

对费雪效应方程的修正:

i=r+Eπi=r+E\pi

用当期的通货膨胀率是无法反映下一期的,因此应该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而不是当期通货膨胀率。

货币市场均衡

将古典的货币需求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并用费雪效应方程表示出实际利率,则在货币市场均衡中:

(MP)d=L(i,Y)=L(r+Eπ,Y)=MP(\frac{M}{P})^d=L(i,Y)=L(r+E\pi,Y)=\frac{M}{P}

货币数量论部分成立:在假定iiYY既定不变的前提下,货币供给MMPP呈正比例变动。

未来货币供给的变化与现期价格水平

研究Eπ\pi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短期内,当人们获取新的信息时,Eπ\pi可能会变化。实际利率rr取决于社会普遍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对稳定的。

MP=L(r+Eπ,Y)\frac{M}{P}=L(r+E\pi,Y)

rrYYMM给定时,

Eπi(MP)dPE\pi \uparrow \to i \uparrow \to (\frac{M}{P})^d \downarrow \to P \uparrow

导致EπE\pi增加的原因:未来货币供给增加的预期,如央行宣布增发货币。

因此,较高的未来货币增长的预期,引起了现期较高的价格水平。当期的通货膨胀不仅取决于当期货币的增加,还取决于对未来货币增长的预期。解决通货膨胀不仅要减少现行货币,也要消除民众的通胀预期。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鞋底成本:由于货币贬值,人们把货币转换成其他保值的资产。当发生交易时又要用货币结算,需要不停跑银行。这之中付出了路费和时间的成本。

菜单成本:印刷产品目录更新价格带来的成本。

相对价格扭曲:如果厂商顾虑于菜单成本或其他原因不改变定价,那么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和市场上普遍价格水平的偏离将加大。导致不同时段对产品的需求不同,厂商无法平均有效地配置资源,带来配置效率的损失

不公平的税收待遇:大多数税收系统中,征税的时间和向政府纳税的时间之间有一段间隔。由于货币价值在这段时间内大幅变化,税收所得变得不稳定,往往会大幅度减少

带来人们生活的不方便:货币体系的失效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与预期不符合,会使得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
债权人和债务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使债权人利益受损:收回的收益没有预定的高。相反,债务人因此而受益。
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养老金数值不变,实际价值贬值。发放养老金者受益。

增加不确定性:使厌恶风险的人们的境况变坏。

通货膨胀的好处

  • 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导致不能下调工资,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得以下降而不必降低名义工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工资弹性,改善劳动力市场。
  • 在一个零通货膨胀的世界里下调2%工资,和在通货膨胀率5%的世界里上浮3%工资是一样的。但是工人们并不同意名义工资的下调。
  •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均衡水平之上(甚至只能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更多的失业。

恶性通货膨胀

定义:每月超过50%或每天超过1%的通货膨胀。
成本:

  • 前述通货膨胀的成本加剧
  • 恶性通货膨胀下,货币的价值储存功能丧失,其他功能也会减弱(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人们可能会采取物物交换或选择更稳定的国外货币。

成因:货币供给过度增长。

政府无法提高税收或发行债券时,就会更依赖铸币税。

结束:停止印刷货币。严格的财政紧缩。

恶性通货膨胀的结束往往是与财政改革并行的。

暂且离开通货膨胀,研究总供给的构成。

总供给的基本理论

我们先给出结论——短期总供给(ASAS)方程:

Y=Y+α(PEP)Y=\overline{Y}+\alpha(P-EP)

它说明,现实世界的短期内价格只具有部分黏性,实际价格水平偏离预期的价格水平时,产出会偏离自然水平。

接下来,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模型导出这个方程。

黏性价格模型

价格黏性的含义与原因

含义:当市场发生变化,不处于出清状态(供需不等),厂商却无法迅速地做出反应调整价格,价格的变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称作价格具有黏性。该模型强调了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它们索取的价格。

黏性价格隐含着一个假定:厂商有自行定价的能力,而不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样是价格的接受者。这和现实生活是符合的。

原因:

  • 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合约,约定了不变的价格水平
  • 菜单成本
  • 厂商不想频繁地改变价格,以免触怒消费者
  • 黏性价格可能是黏性工资的反映:劳动合同通常规定不变的工资水平,带来了短期内不变的成本

黏性价格模型的推理

企业的合意价格(按照供求关系调整后的价格):

p=P+a(YY)p=P+a(Y-\overline{Y})

它表示,合意价格=当前一般物价水平+实际产出水平与充分就业产出的偏离乘以一个系数。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成本)取决于一般物价水平;偏离体现出需求的变动,也带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改变,进而影响定价;系数表示这种变动给企业定价带来的影响大小。
系数aa是一个正值。当实际产出大于充分就业产出时,说明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由于过度生产导致边际成本增加,定价也随之增加;当实际产出小于充分就业产出时,市场萎缩,企业产量减小,边际成本减小,价格有下降空间;企业为了刺激需求也将降价。

上面的方程是弹性定价的企业在需求变动时将采用的定价策略,设这部分企业所占比例为1s1-s

剩余占比ss的企业是具有价格黏性的企业,他们的定价策略是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公布价格。即:将合意价格方程中的变量全部用预期值替换。

p=EP+a(EYEY)p=EP+a(EY-E\overline{Y})

为了简化方程,我们假设这一类企业对未来产出的预期EYEY等于自然产出水平EYE\overline{Y},即他们认为下一期的产出水平会维持在自然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最终企业的合意价格是:

p=EPp=EP

物价总水平是这两种企业的价格加权平均。

P=sEP+(1s)[P+a(YY)]sP=sEP+(1s)[a(YY)]P=EP+[(1s)as](YY)P=sEP+(1-s)[P+a(Y-\overline{Y})]\\ sP=sEP+(1-s)[a(Y-\overline{Y})]\\ P=EP+[\frac{(1-s)a}{s}](Y-\overline{Y})\\

黏性价格模型的含义

这个方程说明,
1.最终的物价总水平首先取决于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EPEP(当然他们的预期会考虑通胀率!)
2.价格还取决于产出波动,还取决于弹性定价的企业所占的比例。1s1-s越高,价格水平对产出做出的反应越大。

这个方程就是黏性价格模型下的价格决定。黏性价格模型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是正相关的。这种关系和之前给出的总供给方程是一致的。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变换,令α=s(1s)a\alpha=\frac{s}{(1-s)a},则Y=Y+α(PEP)Y=\overline{Y}+\alpha(P-EP)

不完备信息模型

不完备信息模型认为,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误认知。

不完备信息模型的假定

  • 市场出清
  • 每个供给方生产一种产品,消费多种商品(想象一个农夫,他出售农产品,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 每种商品的供给取决于其相对价格–商品的名义价格与物价总水平的比值(相对价格越高,农夫就越有生产的动力——他生产的产品变贵了,有利可图)
  • 供给方在制定生产决策时,并不了解物价总水平,因此,他采用预期价格水平EPEP
  • 每个供给方了解自己产品的名义价格,但不了解物价总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

不完备信息模型的推理

原始的不完备信息模型认为,由于企业不能获知所有商品的名义价格,也就无法推算现在的真实物价总水平。它会对于物价水平做预期EPEP

当它观察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名义价格上升时,可能有两种反应:

  1. 它预期到了物价水平的整体上升,因此它认为自己商品的相对价格没有变化,产量决策也不变;
  2. 它没有预期到物价水平的总体上升,因此它认为自己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有增产的动力。

不完备信息模型说明,当商品的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在原基础上增加其产出。这和我们提出的总供给方程是一致的。

Y=Y+α(PEP)Y=\overline{Y}+\alpha(P-EP)

在现代,由于信息发达,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所有商品的名义价格。修正后的不完备信息模型认为,人们对于市场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其正确估计物价水平的变动。

不完备信息模型的结论

在不完备信息模型中,人们之所以改变产量决策,仅仅由于其对于一般物价水平的错误认识以及人们对于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有限。

短期总供给曲线

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overline {Y}锁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水平位置,预期价格PeP^e决定曲线的竖直位置。

短期AS

AS-AD模型的短期波动

ASAD短期波动

Y=Y+α(PEP)Y=\overline{Y}+\alpha(P-EP)

  1. A:期初初始状态,三线相交于A,价格处于PeP^e,是长期均衡点,经济稳定
  2. 发生外生冲击: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总需求曲线右移到AD2AD_2
    在短期内,需求大于供给,导致价格上涨,从长期均衡点A到达短期均衡点B。新的均衡点价格上升到较高水平,即P2>P2eP_2>P_2^e,导致总供给升高,产出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水平。ABA \rightarrow B的过程就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付出了通货膨胀的代价。
    由于价格的上涨,公众调整对价格的预期,PeP^e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上移,均衡向左上方移动,实际的价格水平在继续上升,依然会促使产出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水平。总需求量受到价格上升的抑制,缓慢萎缩。最终停留在C点。预期价格上升到P3eP_3^e
  3. 短期内货币变动影响了产出,不是中性的;
    长期内,货币政策的冲击全部靠价格上涨释放了出去,货币维持了中性
    模型将货币短期的非中性和长期的中性统一起来了。

接下来,将以上内容结合起来,在菲利普斯曲线中表现出来:

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是同向变化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存在着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国内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产生逆差,变成国际收支的赤字状态,币值不稳定,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菲利普斯曲线

定义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称作菲利普斯曲线。

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线

菲线方程:π=Eπβ(uun)+v\pi = E\pi-\beta(u-u^n)+v

Y=Y+α(PEP)P=EP+1α(YY)Y=\overline{Y}+\alpha(P-EP)\\ \therefore P=EP+\frac{1}{\alpha}(Y-\overline{Y})\\

1.方程右边加一项供给冲击vv>0v,v>0

P=EP+1α(YY)+vP=EP+\frac{1}{\alpha}(Y-\overline{Y})+v\\

2.方程两边同减上一年价格水平P1P_{-1}

PP1=EPP1+1α(YY)+vπ=Eπ+1α(YY)+vP-P_{-1}=EP-P_{-1}+\frac{1}{\alpha}(Y-\overline{Y})+v\\ 则:\pi=E\pi+\frac{1}{\alpha}(Y-\overline{Y})+v\\

3.又:根据奥肯定律:

1α(YY)=β(uun)π=Eπβ(uun)+v\frac{1}{\alpha}(Y-\overline{Y})=-\beta(u-u^n)\\ 则:\pi = E\pi-\beta(u-u^n)+v\\

菲线

说明

菲线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失业对其自然率的偏离(需求冲击),以及供给冲击。
在不考虑供给冲击vv的前提下,菲利普斯曲线的垂直位置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EπE\pi
根据短期总供给方程式Y=Y+α(PEP)Y=\overline{Y}+\alpha(P-EP),产出与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PEPP-EP相关;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π=Eπβ(uun)+v\pi = E\pi-\beta(u-u^n)+v,失业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动uunu-u^n相关,说明古典二分法在短期中失效。当然,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只在短期成立。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适应性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接下来,在菲线方程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

适应性预期

人们根据最近观测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一种得出EπE\pi的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静态预期:人们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其他适应性预期的方法可以更复杂,比如:连续若干年的通货膨胀率加权平均。

若预期通货膨胀=上一年的通货膨胀,即Eπ=π1E\pi=\pi_{-1}

则菲利普斯曲线变成: π=π1β(uun)+v\pi = \pi_{-1}-\beta(u-u^n)+v

通货膨胀惯性

在这样的方程形式下,菲利普斯曲线暗示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在没有供给冲击和周期性失业的情况下,通胀将以现有速度无限期持续下去。

自然失业率unu^n: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

惯性产生的原因:过去的通货膨胀影响当期的预期, 进而影响人们确定的工资和价格。社会对于通胀率的预期将被纳入行为决策。约定工资时,会考虑预期通胀率提高工资水平;成本的变动(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导致制定价格也必须考虑通胀。最终第二年的通胀水平至少为预期值。

通货膨胀变动的两个原因

菲线方程的后面两项β(uun)-\beta(u-u^n)vv解释了来自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诱因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冲击导致通膨胀,对总需求正的冲击将导致失业率低于自然水平,并 “拉动”通货膨胀上升。β(uun)-\beta(u-u^n),当u<unu<u^n时,π>Eπ,通货膨胀加速。

  2.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供给冲击造成通货膨胀,不利的供给冲击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提高价格,“推动”通货膨胀上升。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取舍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一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政策,决策者通过总需求政策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使经济运行在好的状态。

菲线取舍

πm,um\pi_m,u_m:社会所能容忍的最大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在这个矩形区域内的是社会可容忍的。红色部分代表其中可实现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组合(在线上)。

如果目前点在左上方:通货膨胀太过严重,超过了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经济过热,政府应使用紧缩性政策。
如果位于右下方反之。

短期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短期菲线

短期菲线的位置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曲线越高。
在长期,人们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适应于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任何预期水平,所以是垂线),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水平,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取舍关系。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原本的曲线靠近原点,两率维持在低水平。现在的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社会承受更高的两率,称为恶化。离开矩形越来越远,红色部分越来越短,大多数时候都位于黑色部分。政府不得不更频繁地干预经济。

为什么菲利普斯曲线会恶化,导致其丧失政策含义?

起关键作用的是通货膨胀预期。比如在低失业率高通胀点,央行不恰当的采取扩张性政策,导致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变高,整条曲线向上移动。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并不存在此消彼长。失业率会维持在自然失业率,而通货膨胀率在需求冲击(政策)作用下叠加、加速。

反通货膨胀与牺牲率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政策制定者可以紧缩总需求,使失业率高于自然率水平,必须付出”产出增长下滑”的代价。

牺牲率是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 增长百分点。一般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

理性预期与无痛苦的反通货膨胀

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人们可以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政策的信息,和对未来政策预测的有关信息来预测未来。

这意味着,人们的预期能和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

理性预期与需求管理政策的无效性(卢卡斯批判)

如果人们能够预言政府政策的影响,他们就会做出反应预防,这些预防抵消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无痛苦的反通货膨胀的条件

  1. 降低通胀的政策在预期形成之前宣布;
  2. 这些政策是可置信的。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政府能够不提高失业率而降低通胀,这基于政策宣布引起的预期通货膨胀EπE\pi的降低,它将导致整条菲线下移。

滞后作用对自然率假说的挑战

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影响产出与就业。在长期,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

政府若想通过降低自然率来提高产量和就业水平,就得实施供给管理政策,改善劳动市场和产业的结构及运行情况,而不是实施需求管理政策。

滞后作用

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提出总需求甚至在长期也可以影响产出和就业而向自然率假说发起了挑战。他们指出了若干机制,经由这些机制,衰退可能通过改变自然失业率而给经济留下永久的伤害。
滞后作用就是用来描述历史对自然率的长期持续影响的术语。

  • 衰退由此改变了由此失业的人,形成长期效应。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 周期性失业的工人沦为“局外人”,可能丧失对工资设定的影响力。局内人(受雇工人)可能进一步要求高工资,衰退就可能永久使实际工资进一步高于均衡水平,增加结构性失业的数量。